總統府附近排水溝是清朝遺留「臺北城牆石塊」製成的古城牆溝,排水效果不如現代溝渠,導致周邊每逢大雨必淹。圖/北市議員洪婉臻辦公室提供
蔡政府前瞻治水預算二五○○億元,首都獲得「零元補助」,但臺北市近年時雨量動輒上百毫米,每逢大雨,總統府、北一女等博愛特區周遭常汪洋一片;北市府正研議「二○三○防洪計劃」,擬提升雨水下水道排水標準,從現有七十八點八毫米提高到八十八點八毫米,預算高達上百億元,全由北市自籌支出。
「北市財政好」 中央未補助
市府官員透露,當初中央訂定前瞻計劃,就以「北市財政狀況最好」爲由未給予任何補助,僅有一般性補助。內政部營建署官員表示,依「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」,北市財力級次屬於第一級,僅捷運系統及鐵路立體化中央纔會補助,其他建設均無。至於前瞻基礎建設涉及雨水下水道部分,則優先協助財力級次二至五級縣市建置,以縮短城鄉發展差距。
臺北市長蔣萬安先前視察抽水站整備,水利處長陳郭正報告提到,提高十毫米排水標準經費一百多億元,一度讓蔣萬安露出「超驚訝」表情。北市府工務局長黃一平說,臺北市承受時雨量已是全臺能力最強,但提高十毫米排水標準是非常龐大且長期的工程,預估至少超過十年,這是必須長期推動的公共工程。
六都前瞻治水補助 製表/洪敬浤、林麗玉、吳慧芬、李成蔭、鄭惠仁、朱冠諭
中科院直擊1 航空所長篇/齊立平:鼓勵創新思維!無人機成不對稱作戰武器主角
李四川:極端氣候 工程難追
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,面對極端氣候嚴峻挑戰,工程沒辦法一直追趕,「不論花多少錢,根本追不上」,民衆觀念也要改變,包括所有的設計值、施工都有上限,但北市只要道路出現一點積水,媒體就會大幅報導,市府壓力當然大,但若積水只在道路,沒有淹到住家,政府應思考是否要花巨資去追排水建設,「目前日本排水容量也僅做到五十多毫米」。
許多北市議員質疑,北市近來天坑與極端氣候沒關係,而是公共工程問題。李四川說,過去時雨量不大時,地下涵管流量衝擊沒這麼大,現在時雨量動輒上百毫米,就會增加接頭脫落風險,以上次南港天坑爲例,就是因爲涵管接頭脫落導致路基掏空,未來新作涵管都會要求加固接頭。
李四川也說,北市府也長年規畫在公園下方做滯洪池,至於山上的水土保持也會加強管理,因過去山上的水可能三天才會流到平地,現在急降雨,三個小時就衝下來。
黃一平指出,北市光是側溝總長就有三千多公里,還要考量腹地條件決定拓寬或加深,同時提升抽水、排水量能,提高排水速度。
高雄十多年 治水經費逾百億
相較於北市前瞻治水經費掛零,十多年來,高雄積極向中央爭取治水預算,包括前瞻經費在內,至少爭取到一百多億,高雄市水利局長蔡長展表示,每年獲補助十億到廿億不等,投入滯洪池及抽水站建置,並改善區域排水。
高市府發言人周璟瑜表示,不清楚柯市府當初未積極申請前瞻預算的緣由,但高雄是六都面積最大,政府過去長期重北輕南,基礎建設比臺北落後許多,一九八二年大臺北地區治水經費就已投入一千六百億元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