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報╱記者王昭月/專題報導】
器官移植醫學發展多年,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脫換心、換肝、換腎等臟器移植,「換手」或「變臉」則是全新領域,臺灣目前正挑戰人體試驗,一旦成功,醫學史上將是一大躍進。
高雄長庚外科部長郭耀仁接觸許多想「換手」的患者,有人先天畸形,有人工作受傷截肢,手臂缺損的他們,穿衣服、拉拉鍊、上廁所都不方便,有人裝上沉重的電子手,勉強能夠抓握卻不真實,不少人午夜夢迴時以爲雙手健在,可惜醒後一場空。
「以長庚在顯微重建術的發展,移植手臂不成問題」,郭耀仁說,手部移植的原理其實與接合自己的斷臂道理相通,差別在接上別人的手臂,需克服器官來源與排斥等問題。
兩年回來一次,像作客一樣…花了大把鈔票送孩子去國外,一個養老院裡的孤單心聲:我很後悔
他指出,手部移植學術上屬異體複合組織移植,做法是從捐贈者取下手臂後與受贈者患肢接合,依序先固定骨頭,接合多達20條的肌腱,然後再接正中神經、尺神經及橈神經,之後接橈動脈、尺動脈,等血管暢通後再接合靜脈,全部手術約需10小時。
按國外的經驗,「換手」後除部分小肌肉會因萎縮影響外觀外,手部功能約能恢復八到九成,甚至接近正常,經過握力、張力等精細動作復健,日常拿筷子、寫字應該都沒問題。
郭耀仁表示,近年研究發現,手部移植術使用的免疫製劑與換腎所用的藥物差不多。過去移植手部需用2到3種免疫製劑,美國臺裔外科醫師李爲平輔以骨髓幹細胞移植後,使用1種免疫製劑已能達到成效。而手部移植髮生排斥時,患者馬上可感應到,投藥即能處理,不像其他臟器移植,須抽血或做超音波才能判斷是否排斥。
「不過突破的關鍵,在於器捐的來源」,高雄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張瑞昆指出,一般人在意大體缺損,器捐意願不高,爲克服這項難題,長庚團隊已能在1、2個小時內快速灌模製作出「義肢」,讓大體外觀保持完整,捐贈者家屬應能放心。